一年一度的央视3.15锤子再次落下。
其中,伪造口碑问答、篡改报道标题、操纵搜索结果、抹杀负面报道的口碑营销一经曝光,引发网友热议。
具体来说,有第三方机构声称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品牌、搜索、口碑的闭环。原来的做法是聘请navy冒充真实用户自问自答,并给予大量点赞,让问答在搜索中排名靠前,误导用户;通过上万个关键词的设置,用户搜索时,相关企业的信息始终排在首位;对于一些公司的批评报告,SEO记录直接变成“404”,无法查看。
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是一个第三方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他们可能通过大规模的人为操作,利用平台漏洞进行操作,甚至非法入侵服务器来吸引客户并赚取可观的利润。在这中间,唯一被误导、隐瞒甚至被欺骗的是不知道真相的用户。
律师指出,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肇事者,搜索引擎或内容平台也可能对其疏忽监督审查承担连带责任。
你看到的口碑被刷掉了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渴望了解某个产品、某种食物,甚至某个学校或机构的声誉时搜索引擎优化,你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却只能得到几个类似的项目。的结果。所谓相似,就是结果相近,好评相近。
在央视3.15方曝光的案件中,搜索引擎和口碑网站呈现的搜索结果、用户评论、文章信息看似可信,却被暗中操纵。比如在搜索引擎中搜索“靠谱小学”,出来的结果大多是几个预设学校的名字。这是结果相似的地方。
同样好的评论是相似的。搜索出这些名字后优化排名,我们看到的评价往往是“靠谱”、“值得信赖”、“这方面非常好”、“孩子既然在这里读书,我觉得他比较懂事”等,中性评论很少见于对说话技巧的赞美,而负面的评论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好像是真实用户在问问题,问题是“有哪些靠谱的学校?” 这张看似诚意满满的纸条,让人难以辨别真假。
Deep 测试了上述现象。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口罩”,首页有15条搜索结果,其中前三条中有两条是链接到电商平台的,一条是某口罩品牌的广告。再往下看,内容基本都是各大面膜品牌的官网和产品链接,还有一个似是而非的问答:敷面膜有用吗?沉然翻了十多页,还没有得到任何用户讨论的有效信息。
一般来说,你尝试在搜索引擎上了解一些东西,你会得到三个主要结果:一个是大量清晰、可清晰识别的广告;二是重复的结果;三是评分用户不知道真相和虚假的赞美。
这种现象很奇怪,但确实并不新鲜。简单来说,刷好评、刷口碑的现象已经以各种方式侵入了普通用户日常使用的各大平台。背后的操纵者竭尽全力为你打造一个“信息茧”,只有他们想让你看到的新闻。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的搜索结果,共有3万多条有效投诉,涉及审核好评、审核订单、种草、海军。其中,购物平台评论区和内容分享社区也是重灾区。
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和内容共享社区都发生了变化。用户很容易被告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很难同时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而在这股迷雾的背后,还有在黑暗中运作的专业组织。
在 3.15 晚会上,提供口碑服务的公司被点名,他们的工作就是形成上述怪现象:去差评,留下好评,只让平台显示几个结果。
天眼查App显示,涉案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由和共同持有。风险信息显示,公司涉及多项法律诉讼,多为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
有趣的是,英格拉姆有10多家分店,其中5家已经取消。
据英格拉姆主打产品犀牛云官网介绍,公司拥有“营销三剑客”,包括企业云网站(品牌营销)、网文战车(搜索营销)、口碑系统(内容营销)。该网站称,通过这些“三剑客”,企业可以摆脱第三方平台隐藏的堵车现象,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除了英格拉姆,上海真道网、四川科宇、上海牛推、上海定江、天津启航也在3.15晚会上曝光的名单。上海定江的工商信息也暗藏玄机。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seo优化,2020年年报显示,社保缴费人数为6人。
如何操纵口碑?
这些命名公司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他们如何操纵企业声誉?
一是“第一服务”,“自问自答”+点赞,为公司创造良好口碑。3.15晚会上提到,英格拉姆SEO录音工作人员表示,网友在问答、百科、论坛等中求助时看到的很多问答都是假冒口耳相传的。像他们这样的公司。由真实用户制作。根据多家口碑公司的说法,所谓的冒充真实用户,要么是使用公司预先准备的虚拟账号,要么是聘请海军以业余账号来接听。
工作人员展示一个刚刚完成的客服案例,提前准备好问答。比如问题是“元界地产投资有潜力吗?”,对应的答案是“虚拟地产投资火热,XX平台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包容性NFT体验平台之一”。XX平台悄悄推向大众。
水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传统的刷口碑方式。上述企业也有“高端服务”,称为万字霸屏。
SEO录音人员说,这项服务是为客户公司做关键词。当用户在线搜索这些关键词时,客户公司的名称会排在最前面。以一所国际学校为例,定江为其制作了15万个关键词,如“品牌校园”、“靠谱小学”、“附近初中排名”等。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SEO(),也叫搜索引擎优化,是企业常用的一种营销方式。原理是在搜索引擎的顶部显示公司的排名。据网友分享,万瓷霸屏成本相对较低,排名上升较快,是企业的高性价比选择。
程序员金戈说,使用SEO没有问题,问题是怎么用。这也指向了像英格拉姆这样被 3.15 命名的公司滥用和过度使用 SEO 的问题。
某大厂技术员刘江也持相同观点,“万辞霸屏是一种恶意SEO。” 他解释说,搜索引擎的机制是根据页面与用户搜索关键词的匹配程度来显示搜索。结果。
“万辞霸屏的实现方式之一就是每天通过其他技术手段自动生成大量包含这些关键词的文章,让搜索引擎认为这个网站与用户搜索的关键词高度相关,自然会增加搜索量重量。它消失了。程序员安然告诉沉然。
沉然在犀牛云官网上看到,有一个专门的版块,叫“紫虎八屏”。介绍称,紫狐八屏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向全球搜索引擎、B2B平台、自媒体平台发布了30多条信息。万条企业品牌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企业新闻信息按发布数量付费,平均每条内容收费低至9美分。
值得注意的是,据介绍,紫狐八屏可以免费帮助企业优化不超过个搜索关键词。效果也很明显。官网显示,企业可以在百度、搜狗、360、神马、手机百度等所有中文搜索引擎的前3页获取关键词排名。
无论是自问自答,还是好评如潮,还是滥用SEO来提升排名,共同点都是打包公司。此外,上述口碑公司还为企业提供掩盖“黑历史”的服务。
3.15晚会来源/截图
根据几家口碑公司的说法,404处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SEO上海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404是为了屏蔽404网络错误的客户公司的负面消息。事实上,新闻仍然存在,只是用户看不到。英格拉姆也有同样的操作。比如员工曾经服务过一家公司,发了404来处理公司拖欠工资等负面消息。
“所谓404,就是浏览器访问一个网页时,服务器告诉浏览器你要访问的网页没有找到,一般会被删除。” 刘江向沉然解释。
安然表示,处理404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对于那些自身安全设计存在漏洞的网页,将URL( )重定向到自己的404页面,或者拦截请求并重写, “但是,这些都是网页本身的漏洞,应该被利用。如果网页的安全性足够高搜索引擎优化,是不太可能被篡改的。一般来说,各大厂商的链接是不会被篡改的,并且在代码检查中会有安全扫描,但是黑客是无所不能的,只能说是无敌的。”
刘江还给出了其他404处理方法。“从用户的访问渠道来看,‘用户设备’、‘运营商(网络服务商)’、‘访问过的网站’三种,一种是知情人自己删除,一种是攻击“通过技术手段。后者涉嫌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
此外,还有篡改负面新闻的标题,例如更改“您认为XX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什么样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而且修改后的标题是开放式问题,下面的答案更像是路人做出的客观评价。
我们可以理解3.15点名的几种非法方法。自我提问和自我回答类似于电子商务审查正面评价。万辞霸屏可视为恶意SEO,负面新闻的404处理表明,肯定有两个事实:有差评,一定要掩盖。不管是什么形式,目的都是为了误导用户,帮助企业疯狂营销甚至“洗白”。
谁应该为虚假口碑的泛滥负责?
许多人担心随意创建高质量的问题和答案,操纵搜索页面显示优先级以及擦除负面信息。这种疯狂的口碑营销在法律上应该如何界定,事件各方应承担哪些责任?
我们先来看看平台。文源智库创始人王超认为:“搜索引擎、内容平台等应该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企业和第三方营销机构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小动作,多半是因为利益问题和结果。”三方阴谋……” 在他看来,企业操纵的结果,没有平台推荐,流量比较小,对企业的影响也很小。而且,“如果仅仅依靠水军,平台可能很容易就能识别出所谓的口碑行为。”
的确,如此大规模、非孤立的刷口碑、删除负面新闻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企业、第三方服务商、平台的共同利益行为。
刘江认为,企业本身的问题最大,第三方营销机构是“枪”,搜索引擎是无辜的。他的理由是:“搜索引擎有固定的广告渠道,如果企业想要提升排名,平台更喜欢直接投放广告。而且,万字霸屏、搜索引擎等运营没有利润,反而影响用户体验。”
事实上,平台和“搜索引擎优化”之间的斗争已经持续多年。首宗涉及“搜索引擎优化”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发生在2021年4月。据北京日报报道,海淀法院审理了SEO提起诉讼SEO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
原告SEO记录为运营商,每年投入大量技术人员、服务器、带宽等资源,以保证百度自然搜索结果的客观公正,而被告则声称提供“搜索引擎优化”服务,通过人工或机器点击目标网站,制造虚假用户需求,欺骗搜索排名算法,使目标网站排名在搜索结果首页,破坏网站正常运行SEO 录制服务。该案的判决结果尚未公布。
北京智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胜指出,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平台,应加强自身监管。《民法典》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互联网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利,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应当与网络承担连带责任”。用户。” 如平台在收到用户投诉后未进行进一步核实或删除、屏蔽、断开连接等必要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平台需与相应公司对扩大的部分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来源/u
接下来是涉及的公司。无论如何,涉及的公司必须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因为公众网站上的言论和报道直接影响公司的声誉、业务的推广和公司的兴衰。
李晟表示,企业营销的底线是不作弊,不违法。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了解自己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涉案企业和第三方的所谓口碑营销机构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要知道,没有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一个公司的声誉只能是一句空话。
对于第三方机构来说,利润是主要诉求。李胜指出,口碑营销并没有错,成立这样的机构是可以理解的,但其经营行为必须在法治范围内,不能捏造事实、隐瞒真相,或通过非法手段获利。
“今年3.15晚会爆料,一些自称‘精准营销’的不法商家,居然突破了《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刑法》法治的底线,包括法治,侵犯了私人领域,侵犯了公众利益,甚至侵犯了国家利益。” 李晟说道。
所有这些都使多方受益,而用户则受到伤害。所谓口碑营销,干扰了用户准确获取信息,扰乱了正常的信息市场,也影响了用户体验。即使有的企业发布虚假有害信息,也容易伤害公众或助长违法犯罪行为。
李晟提醒,用户遇到此类情况发生纠纷时,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民法典》、等,或者通过诉讼维权,也可以通过市民热线举报,或者直接向工商、网信部门举报投诉。
然而,法律是最后一道防线。在此之前,在信息海量的互联网时代,用户应该擦亮眼睛,多做比较,不要轻信网络信息,慎重选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江、安然、金戈为化名。